“梨园戏这个戏种就像个风筝,面对面风筝不管飞得多高多远,面对面始终得有一根线扯着,面对面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否则就要飞到九霄云外去拽不回来了,面对面根基在哪里非常重要,面对面拉住这根线就是面对面我们要做的。”梨园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面对面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说。面对面
福建泉州的面对面梨园戏是传承近九百年的稀有剧种,是面对面宋元南戏的遗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面对面目前梨园戏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近些年来,面对面偏居闽南的面对面梨园戏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面对面“南戏活化石”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
4月1日至2日,2025年度江苏省文艺工作培训班在镇江举行,1日下午,曾静萍带来了专题讲座《传统戏曲与时代的相处——从宋元南戏到现代舞台的坚守与创新》,深入浅出的讲座引发了在座文艺工作者深深的思考。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视频 | 唐嘉钰
了不起的“南戏活化石”
守住传统比让所有人喜欢更重要
“梨园戏传承百余年,社会在不断变革,国家在不断发展变化,梨园戏不是说每个时期都生存得很好,但是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起码它活下来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戏种。”回望梨园戏传承九百年的历史,梳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梨园戏的复兴与发展,曾静萍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发轫于宋元时期的梨园戏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基本程式“十八科母”细腻独特,以文戏见长,各个行当有着严格规范。梨园戏不仅以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更因保存了大量的南戏剧目而有“活化石”之美名,可以说,它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
“梨园戏是我们福建泉州的地方剧种,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一直不断,其实跟历代的传承人有关系。这个剧种有‘大梨园’与‘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有‘上路老戏’与‘下南老戏’两种,风格各不一样,在不同的演出场所都能够生存下来,这是梨园戏了不起的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散有多个自主经营的戏班,在时代的跌宕中自生自灭。1952年晋江县文化馆把分散在晋南农村的梨园戏老艺人集中起来,组成了晋江县大梨园戏剧团,勉强维持生计。1953年,福建省文化部门将晋江县大梨园戏剧团迁入泉州市区,与晋江专区文工队合并,成立了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集中力量打磨了《陈三五娘》,靠着这一部戏,梨园戏焕发新春。1983年,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更名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仍保留了大梨园的上路、下南和小梨园七子班的成分。
1977年,曾静萍考入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开始了梨园戏之路,25岁时便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的奖项梅花奖,成为福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戏剧演员,2007年,她凭借在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中的出色表现再次“折梅”,成为福建全省目前唯一的“二度梅”得主。
1999年,曾静萍接任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挑起了剧团的重担。“地方剧种跟地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不同地方的人喜欢听不同风格的戏,就像北方人喜欢吃面,我们喜欢吃米一样,不同地方文化背景的人都听一种风格的戏,都喜欢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有点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剧种适应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口味,要让所有人喜欢一个东西这个太理想化了。”这个剧种的存在是闽南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保护发展梨园戏其实也等同于保护发展闽南地方文化,这一点是所有梨园戏从业者心中的自觉。
这些年来也有外来的艺术创作团队参与到梨园戏创排当中,大家对此心怀忐忑,“叫你来学闽南话,我估计你半辈子都学不会,发不出很纯的泉州腔,你从小不是成长在这个地方突然要来学,我看比学外语都难。”在曾静萍看来,将梨园戏发扬光大的宗旨并不是让所有人都喜欢,“我们不能说要迎合所有人的喜欢,而失了梨园戏的传统,这个宗旨我是非常清晰的,我们剧团也很清晰。”
抢修失传剧目
“恢复百出传统折子戏”早已不止百折
即便是知名度与热度高如昆曲,抢救濒危失传剧目一样迫在眉睫。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梨园剧团的前辈们就已开始了抢救残缺、失传剧目的工作,提出了“恢复百出传统折子戏”的长期保护传承计划,这个计划至今仍在进行,“现在已经不止百折啦。”说到这里,曾静萍充满了喜悦与自豪,“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是将有文本没有表演形态的给恢复到舞台上去。”
只传下来了本子但是没有传下来表演形态,如何在舞台上复现?曾静萍说,“你要是到我们资料室就会看到,传承下来的老艺人发手抄本上记录着在什么地方呼吸,什么地方有曲牌,什么地方要停顿。另一个我们曲牌可以套十八科母,我们有一千多张记载着梨园戏肢体的素描画,每个动作都有名称和可以用来表达某种情感的记录。还有我们梨园戏有三百多个场景音乐,传承到现在的还有100多首,人物在抒发感情的时候会用场景音乐来帮助演员情绪外化。有场景音乐,有曲牌去配套,又有详细的文本,全部工作做好后上舞台呈现,让我们传承梨园戏的人和懂梨园戏的观众来看,他们觉得行,那就对了。”
上世纪剧团在抢救复排梨园戏的时候也想过向别的剧种借点经验取个经,但最终演出没有获得认可。梨园戏就是梨园戏,最终大家确定了坚持本剧种特色的排演模式,在对老本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回归传统戏残本,寻找孤本和古本的剧种真正价值,保有梨园戏的艺术特色、舞台审美,牢牢抓住梨园戏的艺术根脉。“我真的觉得这个是一代代相承的,我们上一辈在做这样的事,我们当下受用,我们也在做一样的事我们下一代受用,这个剧种几百年几千年的就传下去了,我们这个剧种就剩这么一个团,还能活到现在真是太不容易了啊。”曾静萍感慨道。
近几年来,梨园戏在抢救复排传统老戏的同时,也创排了不少新编剧目,比如现代题材的《英雄虎胆》,这不是第一出现代梨园戏,“有时候最古老的东西是最现代的。”曾静萍回忆,有很多老一辈的梨园戏演员演现代戏特别棒,表演极为精湛,但改革开放后渐渐地做现代戏梨园戏的就少了,“不是梨园戏做不了,而是没有人去挖掘这块土壤,我们就想尝试一下。”这一次大胆的尝试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英雄虎胆》突破了传统但是又保有传统,以传统元素来支撑现代戏的理念,“这个戏还是很成功的,而且我们梨园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我们排了戏一定会演,舞台上永远活着新戏,不会堆在仓库里。”如今剧团每年有好几个演出季,有的专演传统戏,有的专演新编戏,“我们积累了非常多剧目,光传统戏整一年翻一遍都还演不完呢!”
爆款无法设计
守住戏曲根基更为重要
这几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戏曲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梨园戏一方面探索创新,一方面坚守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比较清晰地意识到“爆款设计不了,创作者无法预料什么作品会爆,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才是真的。”
曾静萍认为,借助短视频等媒介固然有机会让戏曲作品快速出圈,但更需清醒意识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远,“我们这个剧种一定要知道根基在哪里,每个团的团长就是掌舵的人,面对市场的变化,每个演员在舞台上的把握,团长都要有明晰的方向,如果走错了路再要纠正回来就很痛苦了。”
在曾静萍的掌舵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稳稳当当地走着,当记者问“您当这么一个舵手压力大吗”?曾静萍哈哈一乐,“参半啦,有压力,也有成就感,你很爱一个东西的时候,再怎么累都感觉不到。”
快问快答
S=沈昭
Z=曾静萍
S:现在咱们剧团还招年轻的演员吗?
Z:找生源很难找,要找好的苗子更难了。方言得是闽南语系的,再又要懂得泉腔,周边一些地方的人说话还不是纯正泉腔,带有地方口音。好苗子对我们来说是可遇不可求。而且我跟你说,好演员也不完全是靠培养的,好演员是天生的,没办法,大家都一样的练基础功,但是到了一个坎儿上,有的人拼死劲都过不去的,真的就是祖师爷赏饭吃。
S:您觉得戏曲演员学历重要吗?
Z:学历是个门槛,但一辈子的事情跟学历没关系,会学习比有学历重要得多。演员还要特别的敏感,敏感好学他就能吸收。再一个要有见识,现在自以为是的演员太多了,有一两个戏就自以为是,演员一定要走出去,走到世界各地、祖国山川,去看别人唱戏,各个艺术门类都要接纳,才会知道你身边什么是有价值的,你才会知道自己的短长。
S:去年您在南京大学做过梨园戏系列分享活动,您觉得南大的戏曲氛围如何?
Z:我们去过南京大学好多次了,去年那一次是比较成系列的活动,有演出、讲座还有工作坊。南大的戏剧氛围应该是全国最好的,不仅是戏曲,它戏剧也非常活跃,梨园戏去那儿本身有良好的基础自然更好。梨园戏去其他院校、特别是北方的可能会有点困难,会有个方言隔阂问题。不过好在梨园戏有个非常吸引人的点就是大家不知道,觉得新鲜,再一个它是个古老的戏种,可以多方位的发展,这几年做的也不错,还是蛮吸引年轻人的。
Copyright © 2025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_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_色一乱一伦一图一区二区精品_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All Rights Reserved. @TIANHANET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